底层自信:自营获客贷款占比近80%
马上这样定义开发平台:
“马上消费金融与合作金融机构,借助马上消费金融自有渠道获取客户,双方共同参与风控审批,按比例提供贷款金额,向个人终端用户授信,发放小额个人消费贷款的业务。”
也就是说,马上开放平台虽然钱可能主要不是自己出的,但是完全是自己的产品、自己的获客运营、自己的科技系统。
马上「开发平台」的底层自信,是它的自营能力。
“马上的自营也不依赖API,”一位知情人士透露。
在整个互金都用API模式疯狂在大厂平台卷量的时候,马上消金的管理层战略思维早就意识到了“凡事不求人”的重要性,坚持做自营。
APP、小程序、支付宝生活号、H5是马上消金稳固的自营产品矩阵。
业务类型上,从马上的自营产品安逸花、马上金融,再到流量变现延伸出来的科技公司合作系列优逸花、顺逸花……
API流量求大厂续命?不存在的。
就连借呗如日中天的时候,当年在马上,别管一天贡献量多大,也是说停就停了。
哪怕当年支付宝拉起了它转型线上的第一把,马上也并没有因此停留。
公开流量市场,新媒体矩阵、信息流广告、各大应用商店,才是马上自主获客的主战场。
图片来源:马上消费金融公开文件
文件披露,2024年底,马上消金通过自营获客的贷款占比已提升至整体贷款的近80%。
马上的产品结构中,平均单笔贷款额度3000元以下占比为66.37%,非常小额分散。
截至2024 年末,马上消金的贷款期限主要集中在6~12 个月,占比为 69.48%;3个月及以内贷款、3~6 个月贷款以及 12 个月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 16.46%、12.48%和 1.59%。
截至2024 年末,公司18~22 岁、22~30 岁、30~35岁、35~45 岁客户信贷占比分别为12.24%、27.53%、22.12%和 28.72%。
在大部分消金还靠母行供给的低息资金供养的时候,截至2024年底,马上消金已合作了90多家金融机构,资金端的“血液”储备同样丰富。
图片来源:马上消费金融公开文件
马上的自营生态完全自给自足了。
战略上的长视,是这家公司特有的优点。
从10年前的3C线下的场景攻占,到10年后的线上流量厮杀,马上消金在自营这条路上,从来没有丝毫犹豫过。
它适应这个市场最残酷的规则,拒绝依赖任何第三方。
它完全已经是一个真正具备独立的、市场化战斗能力的消费金融公司。
2025年,在表内业务持续收缩的情况下,马上的表外正在快速增长,成为它尖锐又无可阻挡的核心竞争力。
在经济和政策大环境的阴霾里,撕开了新的出路。
也撕开了很多持牌的同业竞对,普遍没有自营能力的遮羞布。
命定之路:赚钱能力养成记
从马上消金的财务报表里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亮眼的数据:
比如2024年151.49亿的净收入,实际上不减去相关项支出成本的话,马上消金这个主体2024年的真实毛收入是这样的:
118.4亿的利息收入、73.4亿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(其中联合贷相关29.09亿、权益相关44.31亿)、2.56亿其他相关收入。
总的毛收入直逼200亿。
图片来源:马上消费金融2024年财报
厉害不。
这还是去年利息收入大减13.4亿、联合贷收入大减了19亿的情况下,马上消金的收入结构来了颠覆性改变,客户权益中收直接大涨58%。
权益业务中,马上同样是自营为主,和去年放款量差不多的奇富科技比,权益收入多了一倍不止,说明马上在权益方面的运营值得学习。
客观地讲,从业务的几次战略选择调整上来看,从线下到线上、从资金批发到自营建设、从表内到表外,都能证明马上对市场环境的敏锐性、预判力和调整能力真的都很强。
足以说明,他们早就意识到市场大环境的风险收益的波动对未来收入的影响,也有能力和魄力快速应对不确定性。
当然,市场中还有很多这样具备自营能力的互金公司,只不过持牌消金里,比较少见。
(蚂蚁消金肯定也很牛,此处排除这种半路换壳的大厂特例。)
有些公司命运的走向仿佛是一开始就注定的。
“马上最早从建立的时候开始,就真正意识到了互金时代的本质是科技改变传统信贷流程,是全力投入科技建设最早的持牌机构。”
一位在行业10年有余的零售金融高管朋友曾和我聊起这个行业出现的起因,是科技。
目前,马上消金实实在在组建了 3000 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。
在变革刚开始的时候,真正清醒的人并不多。
更多的金融机构依然试图躺在新型金融牌照上复制传统银行:
用高高在上的甲方姿态,闭目塞听的消极抵抗,以及捉襟见肘的科技能力,梦想稳坐互联网金融的金字塔尖。
回过头看,马上这样的消费金融公司,生存能力早就已经和他们不在一个时代里了。
当然,本文只是冰山一角。
也不代表市场口碑,这家公司在C端客户市场,同业合作机构、甚至员工中间,也有不少其他舆论的声音。
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确实能力强、会赚钱。
这2500字远不足以说清一家跨越周期的公司的所有,亦或议论功过。
只不过偶然管中窥豹,从市场经营角度分享几点借鉴之处。